【本週精選書單】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4/18-4/24)
閱讀 non-stop!Kobo每週精選超人氣夯書,讓你看熱門書還可以省荷包,快手刀購入吧!
本週折扣代碼:WKSelect0418(限時 4/18-4/24)
#1《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長銷經典紀念版)》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
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進而幫助我們瞭解自身的侷限與潛力,放下道德主義標準,運用心理學技巧,分析人世間這場遊戲。我們都該心知,自己不過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2《亞馬遜會議》
為了決定某件重要議案,把眾多相關人員召集到會議室;每個人都拿到一疊似乎永遠看不完的會議資料;只有少數人發言,幾乎都是主管;花很多時間高談闊論,卻沒有達成任何決議,只好再找時間開會討論......在亞馬遜,這種沒效率的會議絕不可能發生。
如果你是公司領導人、主管階級,亞馬遜開會的方法可以協助你提高會議生產性,也是檢視各項業務、人事制度、工作方式、企業文化等公司整體結構的起點。即使你目前只是一個工作小組的成員,或是孤軍奮戰的工作者,亞馬遜會議法揭示的高效工作術,仍能為你帶來啟發,也能為你儲備成為未來領導者的實力、開啟你的眼界。
#3《惡臭與芬芳: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
嗅覺,過去被視為獸性野蠻的象徵,因其虛無飄渺難以形容,往往被打入感官世界的冷宮。隨著十八世紀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氣味中潛藏的危險,一連串消毒除臭、整治環境的行動旋即展開。在這過程中,新興的階級意識也和氣味聯手,劃分出社會貧富界線:氣味不僅造就出上層人士專屬的花園和鄉間別墅,化身為彰顯身分地位的識別證,更成為傳遞情感、撩撥情慾的絕佳途徑。
一場由氣味引發的嗅覺革命 近代歐洲社會感官之旅。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代表作。透視人們如何藉此建構自我認同、區分身分階級、甚至防疫保命,從不同氣味的認知與感受,走入近代歐洲人生活的世界。
#4《貝納德的墮落(新版)》
如果當時我認識你,如果當時我看著你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而喬許.奧戴就躺在另外一張床上,那麼,你們兩個人,我會選擇救哪一個呢?我不知道。
這部佈局嚴謹、情節錯綜的懸疑小說,作者泰絲.格里森將她曾任內科醫師的執業經驗完美融入這本讓她成為眾所矚目醫學懸疑天后的驚悚大作。《貝納德的墮落》寫實地勾勒出一位年輕女醫師勇敢挑戰醫界驚人的黑幕——一場貪婪所引發的致命陰謀,以及隱藏在手術間明亮燈光下菁英最終的墮落;精確逼真的情節,專業的手術過程描述,佐以手術解剖刀般鋒利的角色性格設定,無怪乎榮獲史蒂芬.金、哈蘭.科本、詹姆斯.派特森等頂級暢銷名家一致推崇。
#5《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
帝國與文明這兩大主題,自15世紀歐洲列強著眼世界的劇變時代起始,始終是與現代政治發展並行的核心悖論。在邁向帝國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如何彼此激辯,又如何與現實碰撞呢?
《帝國與文明》試圖透過哲學、歷史的雙重視野,循全球政治思想的多重時空軸線,深入探索「帝國與文明」這兩個理念,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激發的理論爭議、現實難題,由跨文化的角度,論述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以及普遍價值,兼具哲學與歷史縱深。
#6《喪屍腦科學》
甦醒於半世紀前的《活死人之夜》,自《28天毀滅倒數》起死回生。跨越《活屍禁區》與《陰屍路》,歷經《末日Z戰》成為《最後的生還者》,並搭上《屍速列車》抵達今日的串流世代,雙眼所見依舊是《活屍大軍》和《殭屍校園》……
此時此刻,以「喪屍(ZOMBIE) 文化」做為主題的創作文本,猶如致命病毒般地蔓延、變異,早已藉由恐懼和娛樂感染全世界,令人們陷入狂熱。而正當創作者和觀眾依舊未雨綢繆地假想「一旦爆發喪屍浩劫,人類該如何應對求生時?」本應身處抗戰前線的神經科學家自始至終卻都袖手旁觀。直到這兩位白天是神經科學教授,夜晚則化身熱愛喪屍片阿宅,決定藉「喪屍」這個娛樂題材,運用所學專業和研究精神,帶領讀者踏上認識神經科學的發展歷史,解答人腦運作原理與知識,並對喪屍大腦的探索殺出一條血路。
#7《壞姊姊》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殺掉姊姊的呢?是小時候被她丟出的石頭劃傷額頭的時候,或是踩到她放置的圖釘而在腳底留下無數傷疤的那時呢?還是姊姊逼我吃沙坑裡的沙、命令我徒手將蝗蟲分屍的時候?又或是當我意識到,原來對這個世界來說,姊姊竟是惡魔般的存在。
從小,姊姊對他人的攻擊就不曾間斷。姊姊的殘酷沒有理由,她天生就看不慣別人幸福。而身為妹妹的我,痛苦更是日積月累,我曾在夢裡殺過她無數次,刺殺、下毒、和他人聯手、從高處推落……「殺姊計畫」在腦海中成形,我已經決定好殺死姊姊最好的方法。這一切都是為了安穩的生活,為了……不再失去任何重要的人。
#8《交陪美學論》
五百年前,西方社會幾乎所有人都擁有對神或魔性力量的信仰,至今這種信仰只是眾多選項之一。五百年後,經過西方和日本的殖民、政權交替,臺灣民間信仰與廟宇文化中的交陪組織,至今仍維持活力不墜,影響著庶民社會的文化藝術表現語彙。
本書作者龔卓軍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為近年臺灣最具能量、創意和影響力的藝術學者及策展人之一。 本書為作者繼二〇〇七年《身體部署》的當代哲學理論之後,首度集結系列評論,直陳其十年策展實踐內蘊的藝術理論,讓地方文化面向世界文化,藉廟會藝術提煉當代藝術,從民間廟宇之間的動態「交陪境」,打造出一條屬於臺灣文化蘊育的獨特美學思路。
#9《武器奇才:以色列成功打造新創生態圈的關鍵》
一個人口僅800多萬小國的以色列,不但是全民皆兵,而且男女皆要入伍,不光是全世界排名第六的武器出口國,還可以培訓數量龐大的武器與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人員。光是武器本身,就佔了該國總出口的一成。自2007年以來,以色列每年都要出口價值約65億美元的武器。
為什麼以色列做得到?本書說明許多以色列開發獨特武器系統與戰術的故事,希望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跟他們的DNA無關,而是勇於創新的開發精神,導致這個彈丸之國有這麼多驚人的成果。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即使在軍中也可以經常看到——鼓勵年輕軍官舉手在重要討論中發言,且可以公開反對上級的意見。在以色列,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學校,或是其他培訓機構,都會教導年輕人要堅韌不拔、敢於質疑權威、不拘禮節、寬容失敗,並培養年輕人跨學科的創新能力。以色列的「強悍」並不建立在體量之上,而是在創新和效率上著手。
#10《顯化效應》
如果你嘗試過吸引力法則,覺得沒什麼效果,甚至情況更加惡化,那麼一定要試試看「顯化效應」。
我們內心藏著難以察覺的限制性信念、匱乏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迷惘,這些都會讓吸引力法則大打折扣,或招來不想要的壞運氣。顯化效應將透過「七大祕密法則」和「九個超強的顯化祕密練習」,大幅轉換想法和能量的頻率,讓你由內而外地改頭換面,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開到最大。顯化物質同時也是提升能量的跳板,讓我們在享受「心想事成」的同時,重新學會全心全意地去愛自己和生活,這才是人生中真正的自由。
本文由 kobo 與 樂天市場 合作 /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