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Siri」竟然背叛了我們?!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蘋果公司 iOS 系統的語音助理 Siri 會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態下錄音,並傳送給第三方公司,而這項消息是由第三方承包商的員工所爆料,他表示 Siri 會錄下各種聲音,包含醫療資訊、非法行為、商業機密,甚至性行為等等,這些錄音更有定位資訊及用戶數據。
在報導中蘋果公司回應「只有非常小部分的隨機取樣,不到每天 Siri 啟動量的 1% 會被分析,而且通常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它們被用來評分、改善 Siri 和聽寫功能,不會跟用戶的 Apple ID 有連結,所有審核人員都義務遵守 Apple 的嚴格保密條款。」,證實了錄音行為及第三方公司的存在。

(圖片來源)
其實這並不是語音助理第一次出現爭議,Amazon 在今年(2019)4 月傳出人工監聽語音助理 Alexa 的錄音內容,日前 Google 助理也被發現有相同情況。但 Apple 引發的爭議卻遠大於此,因為它並未在隱私條款明確地向用戶告知,且 Google、Amazon 的使用者都可以選擇不允許使用錄音,Apple 用戶卻只能停用 Siri。
Hey Siri
Siri 之所以會成為個人化助理,是由「學習」用戶的使用數據而來的,包含鍵盤輸入、搜尋記錄等,雖然 Siri 尚未達到「人工智慧」標準,但確實可被歸類為智能化的語音助理,隨著 iOS 系統更新,Siri 能做到的事也越來越多。
Apple 在 iOS 8 新增了 Hey Siri 功能,不需按壓 Home 鍵,直接呼喚 Siri 就能回應需求,而這正是「隨時待命助理」所引發的竊聽爭議。
(圖片來源)
隱私權問題
將個人資訊上傳雲端,建立帳戶、使用服務,一開始不疑有他,在接連不斷的事件後,隨著隱私權意識凌駕於便利之上,成為更被大眾重視的事。
Facebook 個資外洩一案日前與政府和解,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裁罰 50 億美元,並依據和解協議加強內部監督,每季與每年都需提出隱私權報告,未來每項新推出的產品服務或更新都必須進行隱私複審,包含旗下的 Instagram 及 WhatsApp。
(圖片來源)
除了不使用,還能怎麼做?
在使用各種服務與裝置之前,請詳閱那總被略過,直接勾選「我同意」的服務條款;下載任何應用程式,可以先到手機的設定查看、允許或取消其取用相機、麥克風等;而針對 Facebook 一案,在瀏覽任何訊息時,保持媒體識讀的素養與理性判斷力。
結語:
從沒想過一個因為科技進步所得到的便利,卻需要因此面對一體兩面的結果。當「同意成為用戶」的即刻起,個人的隱私縫隙瞬間受到侵襲,那些過往以為只是巧合或是不可能發生的竊聽行為,都正穿梭在生活之間,不過度依賴科技、包持理性中立,並盡量讓自己不陷入任何對科技感到恐懼的情境裡,也許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