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清單
我的訂單
我的優惠券
購物車
樂天市場類別
本店類別
低碳未來? 連日來的高溫,不只宣告臺灣進入夏季氣候類型,直逼40℃的體感溫度,更是不禁讓人想起「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這一句臺灣俗諺。
還記得去(2023)年8月推出的封面故事嗎?當時我們以「熱」為題,探討臺灣陸域生態圈及周遭海洋所面臨的高溫挑戰,並提到身處熱帶、副熱帶的我們應該如何協助自身與周遭環境降溫,避免熱對生理帶來危害。今(2024)年8月,我們不只要談論氣候暖化、極端高溫造成的熱,更要全面探討熱背後的成因——碳(carbon, C)。
碳是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碳循環(carbon cycle)則是生物地球化學中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系統,負責維持大氣、海洋、陸地和沈積物之間的平衡。然而,隨著人類工業活動的增加,這牽動全球生態平衡的過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自工業革命以來,產業機械化、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過量的碳排放不僅加速氣候暖化,失控的碳循環更已威脅全球生態圈和人類的生存。
為了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穩定碳循環的平衡,科學家提出許多解決方案,例如減少碳排、增加自然碳匯、發展碳捕捉與封存等方法,期望能藉此減緩氣候變化並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因此,本期封面故事除了介紹上述方法外,也針對近幾年在新聞報章中常提到各種與碳相關的專有名詞,例如碳匯、碳足跡、碳費、碳權、碳捕捉與封存等,進行詳盡地解釋。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淨零排放須仰賴個人、公司企業及政府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及早實現。或許讀者在看完本期《科學月刊》後,可以開始試著計算自己每天的碳足跡,為永續的未來盡一分心力。
副總編輯 李依庭
挑選商品Choose
放入購物車Shopping cart
登入帳號Login
付款方式Payment
完成訂單Complete
ATM轉帳、信用卡、LINE PAY、AFTEE
本店是否提供消費者保護法七日猶豫期之權利,遽消費者保護法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依商品性質各有不同規定。詳細退換貨說明請參照各商品說明。詳細說明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 10:00-12:00、13:00-17:00 (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休息)客服電話:0080-1857077客服信箱:聯絡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