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是地球上最優雅的生命策略,
也是最精細而普遍的存在。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蔡怡陞/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謝廷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組長--共同推薦
(依筆畫順序排列)
★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最受矚目重點書
★《時代》雜誌、BBC Science Focus、《每日郵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亞馬遜超過2800位、英國亞馬遜2700位讀者五星推薦
★亞馬遜蕈菇真菌類書籍第一名、環境生態類書籍第二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張東柱審訂
每當我們談論真菌,往往都被蕈菇主宰了想像。
然而,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就像是果實),真正多數的真菌,都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而不顯。我們對真菌所知甚少,有超過90%的真菌不曾被人類記錄,但卻默默地構成了一個廣泛而且多樣的生物王國,維持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系統。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南極冰凍的谷地,甚至我們的腸胃……在這個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
劍橋大學生態熱帶學博士,梅林.謝德瑞克,是英國近年備受歡迎的生物學家,真菌是他生活上的繆思,也他是投身學術的原因,好探索這個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彷彿平行時空般隱密而龐大的世界。
或許從來沒有人這樣跟你說過,但梅林.謝德瑞克便試著要告訴你:若想要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與環境,了解我們何以如此思考、感覺與表現,真菌就是關鍵。
◆把生命推進陸地的前鋒
在那個陸地尚未出現生命的久遠年代,是真菌率先結合藻類,成為地衣,把生命推進焦枯荒涼的陸地。地衣破壞、分解岩石,最早的土壤隨之誕生,鎖在岩石裡的養分與礦物質才得以進入生物的代謝循環系統中。時至今日,陸地上最荒涼的土地,仍然是由地衣衝鋒陷陣,建立新生態系。
◆植物的根本:真菌
六億年前,綠藻從淺水中登陸,沒有根系的它們藉由連結真菌,才得以輸送水分,從大地汲取養分,這是最早的植物型態。這樣久遠的聯盟,演化成現在的「菌根關係」。今日,仍有超過90%的植物種類依舊依賴「菌根菌」,這些無數的微小互動,也表現在植物的外形、生長、滋味和風味中。而科學家更發現:在森林的地底下,有一組由植物與真菌組成的神祕網絡:「全林資訊網」。
◆人類離不開真菌
《發酵聖經》曾提及:「某種程度上,我們吃進的微生物,決定了我們的代謝能力。」這裡的微生物,指的就是真菌。人類與真菌的關係密切,身體或腸道內的微生物,就是最好的證據。不僅如此,人類更善用各種發酵設備與真菌合作,製造出我們熟悉的酒精、醬油、疫苗、盤尼西林,或是碳酸飲料裡的檸檬酸,我們由內而外,與真菌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行為。
◆諸神血肉:展現心靈之藥
真菌演化出來的化學物質──裸蓋姑鹼,被歸類成迷幻藥或宗教致幻劑,自古以來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儀式與精神教義中,這類蕈菇的應用,目前最早的記載發生於墨西哥,修士將這種被稱為「諸神血肉」的蕈類,呈給了加冕時的阿茲特克皇帝。這種迷幻蕈菇可以用來鬆脫我們思想的界線,軟化心智的死板習慣,甚至,科學家發現,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減輕癌末病患的重度憂鬱與焦慮。
◆什麼都吃!分解的大藝術家
我們現在呼吸、居住的空間,是真菌分解各種生物遺骸所空出來的空間;如果真菌停止分解作用,地球上的遺骸,足足可以堆積出幾公里深的厚度。
真菌多樣的代謝能力是化學轉換的藝術,能夠分解許多地球上最頑固的物質。木材裡的木質素,就稱得上最難分解的物質之一,但對白腐菌來說,分解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科學家也試圖運用真菌的好胃口,訓練它們分解菸蒂、殺蟲劑、尿布、PU塑膠與致命神經毒氣,甚至是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吸收放射性粒子散發能量的「輻射營養真菌」,就在車諾比的廢墟裡旺盛生長;而廣島在原子彈的轟炸後,據說,最先長出來的生物就是松茸。
◆◆◆
梅林在書中描寫了自己在巴拿馬叢林等地方研究真菌的歷程,並以優美精練的文筆,探究真菌在不同時空背景、文化以及各種領域的發展(包括親自服用迷幻蘑菇的過程),同時紀錄研究真菌的學者如何交鋒,也描繪真菌在科技上帶來的驚人成就。
紮實的學術訓練,加上細膩的觀察與人文觀點,都為《真菌微宇宙》展現出更宏大的格局與企圖,也描繪出更動人的世界。最終,梅林嘗試著要讓我們理解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真菌,才能將各種生命串連在一起。
「我們活著,都在呼吸真菌!
真菌造就世界,
卻也能夠瓦解世界。」
【各界好評】
「質感亮眼的初試啼聲之作……從麵包到酒,到構成生命的質料,這世界繞著真菌打轉,而梅林.謝德瑞克為我們做了一流的描繪。」──《科克斯書評》
「深具啟發地探討真菌,證明真菌和人類的關聯遠遠不止於用在烹飪中……(《真菌微宇宙》)是對另一個生物界令人無比享受的讚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非凡之作令人愛不釋手,探索了真菌驚人的活躍範圍──讓生命登陸陸地;以無數的方式和其他生命形態互動;塑造了人類歷史,甚至可能保衛我們的未來。《真菌微宇宙》既嚴謹科學,又大膽想像,提出了關於地球生命各種特質的一些根本問題。」──尼克.賈丁(Nick Jardine),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名譽教授
「《真菌微宇宙》是梅林.謝德瑞克的傑作,既學術又有創見,並且引人入勝,讀來享受。這本書為生物的真菌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新分析,所有生物領域的學生讀了都會獲益良多。」──伊恩.韓德森(Ian Henderson)博士,劍橋大學植物學講師
「真菌令人著迷!優雅的生命策略加上精緻的普遍存在,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謝德瑞克的書中極富教育意義,提供了新觀念。透過謝德瑞克的目光來看,真菌學與藝術、哲學和人類社會融為一體。謝德瑞克的筆法真實而私密。他的書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烏塔.帕茲科夫斯基(Uta Paszkowski),劍橋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教授
作者**/審訂者/**譯者簡介
作者/梅林.謝德瑞克(Merlin Sheldrake)
生物學家,也是作家。他在巴拿馬熱帶森林研究地下真菌網路(曾是當地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的博士生研究員),因此得到劍橋大學的熱帶生態學博士學位。謝德瑞克也是音樂家和熱衷的發酵愛好者。《真菌微宇宙》是他初試啼聲之作。
審訂者/張東柱
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即服務於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組),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範疇,迄今發表一百多篇學術期刊論文,二十多冊專書及專書論文,包括《台灣常見樹木病害》、《台灣真菌名錄》、《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台灣大型真菌》、《野菇觀察入門》、《野菇圖鑑》等等。
此外,在菇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方面,努力的成果包括:發表二十多種世界新種真菌及近二百種台灣新紀錄,以及在一些森林及真菌的專業雜誌中,撰寫關於菇類的通俗文章,藉以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知識。
譯者/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
目次
【前言】
【作者序】身為真菌是什麼情況?
【第一章】真菌的迷人誘惑
用氣味參與真菌對話◆香氣:真菌的迷人魅力◆拜訪松露獵人◆尋找松露:我們不是最先來的◆歸家現象與接合◆捕捉生物的掠食性真菌◆我們如何理解真菌
【第二章】活生生的迷宮
菌絲體網絡◆菌絲體的覓食與進食機制◆菌絲體的生長◆菌絲體之中的傳輸與流動◆感測、處理訊息◆真菌電子通訊系統◆真菌的智能?
【第三章】地衣:最親密的兩個陌生人
地衣:真菌與藻類的共生◆改變地球面貌的地衣◆水平基因轉移◆地衣的終極生存極限◆地衣的生存策略◆建立共生關係的條件◆其他的共生夥伴
【第四章】菌絲體的心智
綁架昆蟲心智的真菌◆迷幻心靈的裸蓋菇◆真菌的迷幻手段◆迷幻藥:人類精神症狀的神奇解方◆真菌的延伸行為◆神奇蘑菇/諸神血肉◆被禁止的鍊金術
【第五章】在植物的根出現之前
合作新篇章:菌根關係◆陸上生命的根源:菌根菌◆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真菌和植物間的社交策略◆研究尺度的轉換◆內捲化的共生相伴◆土壤與真菌
【第六章】全林資訊網
植物間的碳移轉通道◆共享菌根網絡◆供源與積存◆誤入植物中心主義的討論◆共享菌根網絡的利與弊◆植物是否會主動傳遞訊息?◆無尺度的網絡◆我們該如何類比、看待全林資訊網?
【第七章】基進真菌學
天才分解者◆真菌的草根科學運動◆讓真菌拯救世界 I◆真菌修復法◆草根實驗者◆大白蟻的外化腸道◆真菌建材◆讓真菌拯救世界 II
【第八章】走進真菌的微宇宙
我的酵母菌實驗◆是分類系統還是價值判斷?◆是合作還是競爭?◆研究共生互動◆醉猴子假說
【後記】這堆堆肥
【致謝】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