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清單
我的訂單
我的優惠券
購物車
樂天市場類別
本店類別
走進編輯室
充滿荊棘的和平之路 時序又悄悄來到一年之末,對《科學月刊》熟悉的夥伴應該不難猜到這個月的封面故事。每年12月,我們會帶領讀者認識今(202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除了分享獲獎的理由外,也進一步追蹤、解析他們研究成果和此領域當前的最新發展。不過,在翻開這期封面故事之前,想先跟讀者聊聊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今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丁派遣俄軍入侵烏克蘭領土,爆發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直到今日,持續近九個月的戰事代價是數十萬人次的傷亡,即使在戰火下倖存,多數家園敗破的烏克蘭人也流離失所,引發難民危機。雙方你來我往的軍火攻擊和空襲,更使戰爭的緊張局勢持續升高。
今年的和平獎就在烏俄交鋒的戰火下選出與烏俄戰爭相關的三方,白羅斯人權領袖比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比亞利亞茨基是一名白俄羅斯民主運動參與者。除了致力於民主的發展外,他在 1996 年創立春天人權中心(Viasna),極力反對獨裁政權。儘管多次遭政府施壓而入獄,但他仍持續為人權和民主努力。「公民自由中心」於 2007 年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成立,旨在促進烏克蘭的人權和民主。除了協助烏克蘭走向民主外,在烏克蘭遭到俄羅斯入侵後,也開始記錄俄羅斯對烏克蘭平民犯下的戰爭罪行。
「紀念」,是1987 年由前蘇聯的人權鬥士成立,目的是希望人們能夠藉由面對過去的傷痛,防止未來再發生相關事件。自創立以來,該組織收集許多遭受史達林主義(Stalinism)者迫害的紀錄,並在總部建立了歷史資料庫。即使去(2021)年12月遭俄羅斯當局清算,下令解散、關閉「紀念」總部;今年又在獲得和平獎的數小時後總部遭到沒收,但他們至今仍持續抗爭,捍衛屬於他們的自由。
身為不同、甚至是眼下呈對立國家的三方,卻在今年共同獲此獎。我想,他們的貢獻除了符合當年諾貝爾的遺願外,和平也是當今世界最需要也最期望看到的。
副總編輯 李依庭
挑選商品Choose
放入購物車Shopping cart
登入帳號Login
付款方式Payment
完成訂單Complete
ATM轉帳、信用卡、LINE PAY、AFTEE
本店是否提供消費者保護法七日猶豫期之權利,遽消費者保護法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依商品性質各有不同規定。詳細退換貨說明請參照各商品說明。詳細說明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 10:00-12:00、13:00-17:00 (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休息)客服電話:0080-1857077客服信箱:聯絡店家